欢迎光临江南体育登录入口

办公电话:0592-2980333

产品中心

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来源:江南体育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3-12-26 04:09:59
A-A+
内容详情

  :共同富裕天然具有公平正义的基因,代表了人类对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也位于最高层次。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以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的巨大成功,接连产生了、、、共同富裕思想,新时代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探索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产生、发展、成熟蕴含着科学、合理、严谨的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逐步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作者简介:孙大伟,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北京100732)。

  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就无时无刻不面临“我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终极追问,其中,“人类向何处去”这最后一问更具有现实意义。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虽然人类社会已发生太多重大变化和进步,但是人类对于理想归宿的追求始终未变——那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追根溯源,从人类文明初期开始,人类就将共同富裕式的美好生活作为理想的彼岸世界并孜孜以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大同世界思想的内核便是共同富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对孔子的大同世界思想进行了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东晋陶渊明曾设想的大同世界的突出特征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的桃花源。到了近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章太炎的《五无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大同世界色彩。正如习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3

  在西方,16至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了大胆的未来设想,通过描绘理想社会对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更为细致地阐释。比如圣西门指出应当“使大多数无产者拥有财产”4,傅立叶认为雇佣工人贫困极弱的“处境甚至比蒙昧人还要可怜”5,欧文痛斥“私有财产是贫困的唯一根源”6。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共同富裕思想的阐释已经基于理性与逻辑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分析了贫困的根源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当然,这种阐释囿于历史条件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特别是对于怎么来实现共同富裕的阐释具有着强烈的空想性,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理念的萌发对后世的启发意义是深远的,其理论探索的精神与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接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就本质而言,共同富裕与公平正义密不可分,公平正义天然可能不是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天然就是公平正义。在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历史进程中,尽管地域、肤色、语言、文化等方面各异,但是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具有普遍性、共同性。为了达到公平正义,人们还可以忍受贫困的状态,正如《论语》中所记载孔子的观点:“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7 而如果既能轻松实现公平正义,又能不必忍受贫困,显然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而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就是共同富裕。柏拉图在《理想国》就认为正义是考虑和安排好国家全体公民的利益,“不论任何什么别的人,也不论这是哪一种职能、管辖或统治,只要就他是一个主管的人或者说一个统治者来说,他都既不是去考虑,也不是去安排那属于他自己本身的,而是去考虑和安排那被统治者,亦即,他自己作为匠师而对之施展技艺的那个对象的利益;并且正是对这个对象,以及对这个对象的利益和本分之所在的不断的审视和关怀,这是他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出发点。”8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也明确了要平等分配每一个人的利益的正义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9可见,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消费在分配上的正义。

  由于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天然密切关系,共同富裕也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助推器。我国历代王朝往往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个中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王朝兴盛期间必然是因为遵循共同富裕的原则,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也就必然安定和谐。正如管仲在《管子》一书中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0的思想,以此为指导的齐国很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见,民共富则国强盛。而王朝崩溃的原因必然是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出现了社会不公,导致动荡不安。实际上,但凡出现土地、财富等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陷入贫困破产的情形,也便是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刻。因此,我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均把“均贫富”作为核心诉求,其本质上便是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注重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就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文章中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治理等,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也鲜明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痛斥与反思;他们还在《宣言》中进一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制度,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11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社会不公的基础上,进而指出消除这种不公正现象的手段,那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要“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2。恩格斯在《原理》详细分析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原因、条件、方法、进程等,并描述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最主要的结果。“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很好的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1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陷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13的境地,基于这种严峻形势,列宁不仅以共同富裕的思想来动员、组织、凝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兵群体,还以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建设的标尺和基准。列宁在《告贫穷农民》中指出:“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4“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5 中国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重大创新,首次明白准确地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深入探索了共同富裕思想的本质内涵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逐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从设想变成现实。

  可见,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深刻批判基础上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关照。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阈里,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问题,还是一个建构生产关系的问题。既要求慢慢地加强生产力的发展能力,创造更为丰富充足的物质成果,也要求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保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共同富裕被认为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处于最高层次。

  中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大制定的《中国纲领》中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从此,中国开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取得辉煌的成就,当下,我们距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对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开创性的贡献。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均富”等思想相结合。早年曾以“大同者,吾人之鹄也”16抒发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并在经历了实践的锤炼和理论的萃取之后得出实现大同的路径,那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17。

  新中国成立之后,极为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和建设中从始至终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能够正常的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8。另外,还主张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论十大关系》开篇就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这里所提到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显然都是为了要实现共同富裕。

  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是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该报告精确指出:“实行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8可见,格外的重视农业合作化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认为,“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时刻向两极分化”20,“如果党不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农村中就必然会发展起来,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就会加剧起来”21。这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格外的重视农民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个突出原因。

  是新中国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共同富裕进程的亲历者,因此,对于其中的经验教训最为清楚、最为了解,所进行的反思和总结最为深刻彻底、最为全面到位。共同富裕思想在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并由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道路。

  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之一,即“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2还曾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精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2南方谈话时,对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认识已经很成熟,“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

  创造性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论,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的发展之道。重视“先富”的前提是要始终把对“共富”的追求坚定不移地放在最高位置。所以,共同富裕不能被简单化、绝对化地理解为“同等”或者“同时”富裕,共同富裕既要避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2总之,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离开社会主义谈共同富裕,会陷入到空想的价值假设;离开共同富裕谈社会主义,会迷失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

  同志指出中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一步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由中国的性质决定的。他要求:“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3由此也抓住了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本质特征。

  与此同时,同志还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观,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咱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3。这进一步丰富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共同富裕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还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思想体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中。他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4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方法论,即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靠发展,要靠科学发展。

  在论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时,同志还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4“要通过科学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25可见,共同富裕思想进一步把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要求融入中国共同富裕思想,丰富了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内涵。

  习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关键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行稳致远切中肯綮。针对贫困问题是现阶段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大短板这一现实情况,习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人口和贫穷的地方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形成了消除贫困这一世界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可见,习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就是要真扶贫、真脱贫,补短板、强弱项,体现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进行系统性调适,对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没有或鲜有惠及的和领域予以相关制度关照和政策倾斜。习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标志着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走向成熟。

  特别难得的是,习格外的重视扶贫工作,频频深入贫困户的田间炕头调研考察,多次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分析研讨,并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27习关于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和亲身实践,是对中国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极大丰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深化拓展。当前,贯彻落实习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的关键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两个百年目标”总方案;明确了“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总思路。从中可见,共同富裕依然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义,并且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全面思考,有了整体谋划,即围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有效应对国内国外环境深刻变化,实现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果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功。结合中国历史传统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思想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可见,中国的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不是自发形成、凭空发展、孤立存在的,其产生、发展和成熟内在蕴含着科学、合理、严谨的内在逻辑。

  理论自觉意味着人们要自觉加强对社会(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认识,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克服盲目性和自发性,明确计划性和目的性,并具有较强的预见性。理论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这是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的必然要求和路径。马克思主义最为可贵的品质就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理论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契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保持理论的纯洁性,二是坚持理论的创新性。前者是理论自觉的原则,后者是理论自觉的动力,体现出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中国自成立以来就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要一直调整和完善党的纲领、章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一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8因此,中国还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要积极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中国结合中国历史传统和持续不断的发展的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这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到了理论先导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全部社会生产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因此,人们的一切认识和行为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满足实践的诉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有没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9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强调:“我们只可以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30在《实践论》中总结了唯物辩证论的知行统一观:“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线认识到实践的根本作用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

  中国在各个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思想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诉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发展,是符合党的思想路线的。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积弱积贫,很多个体农民甚至处于“无产”状态,根据当时的真实的情况,决定走农业合作化的共同富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全国大多数农民,为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可以做到目的”32。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个体农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条件,但要改革生产关系,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这个时候,作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决策,也是符合当时的真实的情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此,习明白准确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决定完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也是符合新时代的真实的情况的。

  积极有效回应民意,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合法权利和利益的体现,也是培育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国家消灭阶级和剥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力、合法权利和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3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站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注重将人民群众的意愿、智慧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决策,形成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凝聚民心、聚集民智,才能促进发展、实现民富国强。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种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了中国。中国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不断前进。中国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不是独立于人民群众的特殊群体,而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中国格外的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34。可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本质上是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35民意的有力回应。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还需要继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为此,我们要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遵循共同富裕发展的内在逻辑,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

  如前文所述,中国已经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发展。发展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经济发展是发展本身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习作出“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由快速地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36的战略判断,把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因此,推动我们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出现萎缩以及国际竞争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的情形下,要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习关于“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尽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37我国本身就是一个拥有超大国内市场的巨型经济体,理应更加注重培育、完善、健全国内市场。如果在短期内促使国内大城市从外向型转变为内向型发展还存在较大难度的话,那么应该主动将力量下沉到乡村和三四线城市,着眼于基层市场的深度挖掘和培育开发。这是因为,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广大中西部的乡村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市场需求巨大、活力很强、发展潜力不可限量。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背景下,要继续大力实施“一带一路”等中长期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发展,共同推动我们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放发展,进一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要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思想观念的桎梏和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此,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促进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唯其如此,才能统揽“四个伟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始终坚持公平正义,切实保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各项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和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十四个方面的重大部署。这就要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还要注重坚持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广泛组织群众等方面的制度优势,进一步拓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要注重和加强党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能力,自觉按照习“五个必须”和“六个相统一”要求,从根本上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外部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当前,尽管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是世界作为一个“地球村”还是在根本上决定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保持文明的多样性并且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和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提出的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亘古亘今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是习为我国和世界发展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贡献。在国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要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而在国内则应是中国从始至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我们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大变局之下,只有开放合作才能使得不同国家相互收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因此,要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发展机遇、合力克服挑战,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习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是站在有利于人类整体发展的维度和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布局谋篇的,目的是要努力建立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远离贫困、共同繁荣,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38掷地有声地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和时代课题。为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进一步提出具体的途径,即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38可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下,习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备了世界含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具有了国际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由此,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必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共同富裕,必然是在整个世界人民一起发展中实现的共同富裕。

  1.《礼记》,李慧玲,吕友仁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2.[晋]陶渊明:《陶渊明全集》,[清]陶澍集注,龚斌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页。

  3.习:《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

  4.《圣西门选集》(第二卷),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9页。

  5.《傅立叶选集》(第三卷),汪耀三、庞龙、冀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3页。

  6.《欧文选集》(第二卷),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页。

  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顾寿观译,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2页。

  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10.[春秋]管仲:《管子》,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308-309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0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2页。

  14.《列宁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

  15.《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16.陈晋:《读书笔记解析》(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17.《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18.《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437页。

  19.《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

  2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14页。

  2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22.《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364、373、374、110-111页。

  23.《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294页。

  24.《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4、539页。

  25.《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5页。

  26.《习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89页。

  27.《习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8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33页。

  31.《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32.《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34.:《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35.《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36.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页。

  37.《习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人民日报》2020年9月2日。

  38.参见《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33-434、441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咨询热线 0592-2980333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官方微信